就在今天,小米公司在萬眾矚目下提交招股書,正式申請在香港上市,招股書顯示,營業紀錄期,小米大部分收入來自于智能手機銷售,截至2015年、2016年及2017年12月31日止年度,智能手機部分分別貢獻總收入的80.4%、71.3%及70.3%。
但從創業之初,雷軍就曾表示:“小米手機的盈利模式在于今后的軟件應用,而不是靠賣手機賺錢,所以小米手機都是按成本價出售。”
小米在香港上市意義重大。因為就在不到一周之前,港交所才剛剛做出25年來最大的變革:允許同股不同權結構公司、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、在海外上市的創新產業企業赴港上市。所有人都知道,港交所“變制”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件,港交所的官網,赫然寫著五個紅色大字:開啟新時代。
“小米不是單純的硬件公司,而是創新驅動的互聯網公司。具體而言,小米是一家以手機、智能硬件和IoT平臺為核心的互聯網公司。我們的使命是,始終堅持做‘感動人心、價格厚道’的好產品,讓全球每個人都能享受科技帶來的美好生活。”
小米將自己的商業模式歸納為“鐵人三項”:硬件+新零售+互聯網服務。招股書中寫道,目前小米是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機制造商,并且創造出眾多智能硬件產品,其中多個品類銷量第一。
小米還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消費級IoT平臺,連接了超過1億臺智能設備(不含手機和筆記本電腦)。2017年按連接數量計算,小米的消費級IoT硬件全球市場份額為1.7%,身后是蘋果0.9%,亞馬遜0.9%,三星0.7%和谷歌0.6%。
總有人說小米的成功是借了風口,靠運氣靠巧勁,我覺得恰好相反,小米是中國創業公司里面,最沒有巧勁,最實打實打硬仗打出來的。沒有一點僥幸,反倒是其他巨頭,事后回去看總能找到一些命運般的巧合。
當年雷軍在金山,扛著wps的民族大旗和微軟office戰天斗地十幾年,還是沒什么起色,最后靠著游戲完成上市,于是雷軍留下了那句名言“不要以戰術的勤奮去掩蓋戰略的懶惰”。連后來他自己創立的投資公司取名都就叫“順為”,寓意順勢而為。
之后雷軍做小米的時候,思路完全是很清晰的,當時蘋果三星馳騁國內市場,世人皆曰不可以為之敵也。但雷軍發現,國內經過多年制造業發展,已經建立了非常完善的產業鏈,能夠湊夠一臺手機的所有零部件。
那么只要搞出一套不錯的操作系統,加上國內生產的價格優勢,就能夠占到成本優勢。這個思路今天看來很簡單,但當年一票國產手機人卻都還想著怎么差異化拼營銷搞品牌,從沒想過這個思路。于是最終價格低廉,性價比爆炸的小米手機橫空出世橫掃市場。產品有競爭力,自然就能建立起品牌區分度。
小米的思路一直很清晰,利用中國的世界第一工業國產業優勢,補上營銷品牌和品控,就能把自己的發展和國家的崛起綁定在一起。
有能力,條件又齊全,思路還清晰,小米的崛起完全是按部就班的一個案例,只是看過程中執行速度如何,和那些有棗沒棗打三竿,怎么贏利都沒想好的創業公司們,可是完全不同的。
在很多人眼里,小米是風口上的豬,但他們始終只會念叨類似口碑營銷,粉絲經濟,水軍養成這些小風口,卻至始至終忽視了最大的一個風口:一個十億級別群體的崛起。
微信掃碼即可關注網開億面